□王铁
‘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展开全面进攻。
那一年,哈尔滨已经有城市人口70余万,有近20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哈尔滨电台当年有三套广播频率,4.6万余台收音机,广播成为当时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原哈尔滨松花江街61号的哈尔滨中央放送局,面对日本人的破坏和挣扎,哈尔滨广播人与日本人针锋相对,保护电台,联络党组织。
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8月20日晚6时30分,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解放了,不做亡国奴了。那是抗日战争胜利时,回响在哈尔滨上空真正的中国之声。
第一座城市电台
在哈开播
1922年9月28日中国政府接管了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区马家沟的中东铁路管治的无线电台。当年参与接收无线电台的刘翰先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无线电专家,他在哈尔滨市内多次试验无线电广播的发射和接收。1926年9月22日当局批准设立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10月1日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我国第一座城市广播电台在哈尔滨开播,创建人为刘翰先生。电台地址位于现在道里区霞曼街。
20世纪20年代初,收音机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也是稀罕物,那时哈尔滨市拥有收音机1200多台。1926年刘翰在哈尔滨市内观察到一些日本洋行的建筑上,架设了多条天线,经查,得知是日本人利用中东铁路的专用长途电话收集信息,用无线电台出售新闻,这明显侵犯了我国的电信主权。刘翰先生多次向地方当局反映,提出建议。地方政府与日本人交涉,强令他们拆除了搭设的无线电台。
巧妙利用电波
宣传爱国抗日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很快便控制了舆论工具。当年7月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改称为哈尔滨放送局,日本人通过电话联网实现了全东北地区的广播联播,控制了东北全境的广播话语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哈尔滨放送局的爱国人员,巧妙地利用日本人对音乐艺术节目的控制缝隙,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他们运用口琴乐团现场演奏的方式,在广播中播出了大型口琴作品联奏《沈阳月》。《沈阳月》是哈尔滨口琴社的爱国青年颂扬“九一八”事变中我国人民抗争的悲壮史诗。
1940年初,电台搬至现今南岗区松花江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加强了对广播节目的审查,放送局的爱国人员巧妙地利用了管理中的矛盾,创造了一个将反满抗日的中国声音传播出去的机会:播出了哈尔滨市私立龙华学校校长王雁秋的进步散文《南船北马》,并且顺利完成了首播,这是一篇隐喻北方辽阔的土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作品,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的味道。
刘忠是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著名的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也是哈尔滨放送局合唱团的负责人,他通过合唱艺术的培训和演出,表达人们不忘国耻,反抗日寇的意识,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合唱团演员通过歌曲《魔王》《菩提树》《流浪者之歌》等节目在广播里播出,抒发了内心的民族情感,鼓舞和教育了听众。刘忠因此被日伪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了折磨。
哈尔滨放送局的播音员赵乃禾,1907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毕业于哈尔滨铁道学院,青年时代的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作品《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在当时也颇有影响。他在哈尔滨的社会活动很多,多才多艺,喜欢戏剧,演技好,声音洪亮,扮相帅,当年博得了一些年轻人的喜爱和崇敬。
赵乃禾思想进步,曾经利用播放广播剧宣传进步思想。1944年7月25日哈尔滨放送局播放了赵乃禾的广播剧《新天地》,剧情是宣传反满抗日的。当年,日本人认为他有进步倾向和秘密结社的嫌疑,被日本人列入了黑名单。
由此可见,即使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放送局里的中国员工仍然充满爱国精神,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千方百计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精神。
“我们解放了,
不再做亡国奴了”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录音在放送局的广播里播出。
8月19日苏军大部队进驻哈尔滨,8月20日下午1时占领了哈尔滨放送局大楼。8月20日下午3时,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刘亚楼代表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哈尔滨电台。此刻,正是由于赵乃禾等中国员工的保护,哈尔滨电台的建筑物、技术装备等才得以保全,使其成为当时在东北地区城市中保护最好的电台。
1945年的哈尔滨拥有收音机4.6万台,广播是重要的舆论工具,8月20日晚上6时30分,在松花江街电台的播音室里,赵乃禾先是播出五音排钟打击出的乐曲5-3-5-i-i-,随后连续3次呼出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呼号。这洪亮、饱满、充满真情的声音通过电波回荡在哈尔滨上空。当晚播出了杨树墉的文艺作品《祖国光复的感想》。1945年8月21日,赵乃禾作为哈尔滨广播电台负责人,向哈尔滨市民发出了“我们解放了,不再做亡国奴了”的宣告,这声音在当时的哈尔滨引起强烈反响。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至今,老哈尔滨人将松花江街的“这幢”老建筑叫作老电台。
因1926年10月1日开播,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成为我国官办的第一家城市电台;因1945年8月20日发出“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呼号,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家大城市广播电台,被载入我国广播史。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版面以怀旧情怀为主旋律,以厚重文化为基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上世纪的那些灰色与绚烂并存的哈尔滨陈年往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稿件相关要求如下:
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本版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铁,资深媒体人,热衷于哈尔滨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历史研究。走街串巷,用文字记录这座城市新老建筑的变化,有多篇作品及书籍发表。